中國時報 2008.04.05
脫下建仔的資本國族球衣
劉昌德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新球季開打,王建民在紐約洋基球場取得開幕戰勝投。球迷欣喜依舊,「台灣之光」依舊,「中華洋基」依舊,媒體大幅報導同樣依舊。王建民的40號條紋球衣,巧妙地結合了台灣國族認同焦慮、與跨國資本的勞動分工與市場擴張動力,成為國內球迷的觀賽軸心,同時卻也層層束縛了台灣的棒球文化。

 大部分球迷都熟知一九七○年代,「威廉波特」如何因緣際會成為國家運動盛事,一批批小球員也在媒體烘托中成為民族英雄。但,台灣棒球從此一方面走向「集中資源培養國家菁英」的「直筒式」結構、忽略深耕廣泛的棒球運動人口,另一方面球迷則傾向以國族為唯一認同、扼殺了包涵社區等在地多元認同的觀賽文化。

 因此稍有歷史感的球迷,也還能回憶起一九九○年代初期,我們是多麼欣喜地看到台灣職棒的成立,那不是為了本地資本成形而歡慶,而是看到了擺脫國族主義為唯一認同後的運動文化,球員舞台的增加使得棒球運動人口有了擴展的基礎,不同球隊的後援會也使得觀賽文化有更多元的認同因子。

 然而資本巨輪繼續前進,把台灣棒球帶入跨國企業的全球市場當中。因為王建民等菁英球員進入MLB,球迷重新回到熟悉的國族主義場景:台灣人不分藍綠(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支持台灣之光(民族英雄)王建民(三級棒球代表隊)出國到MLB(威廉波特)爭取世界大賽冠軍(國際賽榮譽)。台灣棒球似乎又回到老路上。

 但歷史畢竟不只是重複學舌,新的「資本國族主義」也不是素樸的國族主義,它同時還要配合跨國企業的利潤需求,而把MLB當作國族認同展現的「最高殿堂」。因此,當○六年世界經典大賽國家代表隊徵召王建民受挫時,「資本國族主義」讓我們接受了「中華隊的國際賽戰績」不如「(中華)洋基隊王建民的MLB紀錄」的想法。所有阻礙MLB全球勞動與市場建構的嘗試,例如希望重新思考年輕球員成年之前「低價」赴美「逐夢」的呼聲,都遭受資本國族主義的撻伐。

 王建民在MLB打拚的成績令人尊敬,MLB作為一個各地菁英球員競技場的事實也不容否認。但問題在於,當媒體不斷地重複建構資本國族主義的認同,把MLB當作棒球世界的唯一中心,就會排擠對其他國家棒球、台灣職棒、與在地社區運動等「非資本國族主義」的認同,也嚴重限縮我們的棒球文化想像。因為MLB是最高殿堂,所以世界經典大賽銀牌的古巴棒球對台灣媒體來說不值一哂,就像MLB鄙夷王貞治全壘打紀錄一般。因為只有最高殿堂的紀錄才算數,所以對於陳金鋒去年掙得中華職棒打擊王的報導,遠不如王建民MLB初登板的篇幅。

 事實上,球迷觀賽作為一種常民文化活動,不見得非要建構在「全球最高殿堂」或「國族認同」之上。涂鴻欽在中職元年總冠軍戰抱病上場,跟山普拉斯在美網公開賽中苦戰虛脫的畫面,帶給球迷一樣的感動。學校系際盃賽事中系代表隊逆轉勝,跟MLB紅襪隊在聯盟冠軍戰中翻盤勝出,同樣使人動容。進一步來說,如果真正豐富的棒球文化是要讓運動員與球迷盡興,那麼當許多分析都指出,以社區為單位、非商業的古巴棒球,要比常常「為錢而鬥」的MLB來得令人滿意時,我們為什麼會以為對MLB全盤開放是台灣棒球的唯一道路?就算以為運動商品化與全球化潮流難擋,那麼中國政府要求NBA吸收姚明時付出鉅額補償金與保證效力國家隊、不完全屈從跨國資本的作法,為什麼不值得台灣棒協參考?

 球迷國族認同的樸素情感,一直是運動觀賽當中的重要元素,不需要也不應該加以譴責。不過在國族認同之外,我們還有更為多元開放的認同,也應該在運動觀賽文化當中取得應有的位置。只有把媒體加諸在王建民身上的「資本國族主義」球衣脫下,才能夠還給王建民一個單純的優秀球員身分,也還給台灣棒球文化一個獨立自主的多元空間。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h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