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金馬獎主席也是被稱為台灣電影教母的焦雄屏女士

==================================================

我前陣子去了東京影展,看到好多國外媒體的老朋友。一位法國《世界報》記者如今派駐上海,我說,願不願意來台灣參加金馬獎,他說,噢,我們可能無法報導,因為金馬獎是屬於華語圈的事,不像香港、東京、釜山是屬於國際影展。

這句話讓我沉思了許久,為什麼金馬獎也有國際影展,也有數位國際電影競賽,也有許多國際化的組織設置,如費比西(FIPRESEI)和奈派克(NETPAC),加上一些國際評審和外賓,國際媒體仍然將之評價為地區性(華語)而非國際性電影節。

金馬獎的本質為何呢?

最早當然因為台澎金馬有政治宣傳的意味。在兩岸冷戰以及港片仍屬「國片」的時代,金馬獎是台港影壇兵家必奪之最高榮譽。

過去十數年,兩岸三地情勢丕變,港片竭力向大陸靠攏,尋求新的商業春天,為台灣定義之「國片」漸行漸遠。香港金像獎/國際電影節,與大陸百花獎/金雞獎加上上海國際電影節,使金馬獎不再獨步華語世界。

這些頒獎典禮個個大同小異,紅地毯的明星游走三地,主持人也一魚三吃(曾志偉、吳君如、侯佩岑),表演者也來來回回同樣面孔(周杰倫、黃曉明、許茹芸、張惠妹、蕭亞軒),那麼每個電影節的獨特性在哪呢?

答案在評審制度與給獎範圍。

香港金像獎以鼓勵港片為主,台片/陸片僅在優秀華語片項目中聊備一格,金雞獎與百花獎以陸片為主(近年包含與港台之合拍片),但評審制度較偏向政府援意及影響,政宣主場大於真正影響評價。

香港國際電影節又銳意搶奪亞洲市場評價之霸權(開幕時之亞洲電影競賽頒獎禮),於是金馬獎乃較順利取得當下華語電影競賽的指標地位。

換句話說,現在華語影圈許多人仍以得金馬獎為至高榮譽,但評審制度若不夠公平,這項指標意義將全面喪失。

華語影圈的地位有了,欠缺的是國際性。

我上任主席以來,充滿無奈及有志未伸。上任之初我曾要求要有經費改革評審制度及增加國際貴賓。然而我們的經費不增反降,決策單位罔顧物價上升以及贊助難求的困境,粗率地在一次會議中就大筆刪掉兩百萬元。

我們金馬獎的行政單位每次聽到我要邀請外賓及國際媒體,就擺出無經費的苦臉,別的國際影展都是動輒數百位外賓,金馬獎在此方面就十分相形見絀,甚至一整年花了總數十萬元招待外賓吃飯的費用,還被一些監督者批評為浪費(請算算共有多少港中外國嘉賓!),真是貽笑大方。

很多年前,韓國要辦釜山影展,政府立刻大力金援,發動釜山市政府與大企業全力推動,第一屆外賓就多達五百人,一時之間,釜山呈現國際化的外貌。當時影展主席金東虎在國際行走還很陌生,我還幫他介紹了很多國電影節主席。

曾幾何時,國際上言必釜山,年年外賓過千。替韓流開疆闢土所向披靡,金馬獎卻在原地踏步。

釜山能,金馬不能,因為不了解國際視野卻愛插手管事的人太多,願團結共創未來的人太少。





=================以下是我自己說的====================

說穿了
這麼多年,政府就是這麼無能這麼短視近利
一樣都只會放馬後炮
誰紅捧誰,從來沒認真想過政策跟措施如何影響電影圈
多的是說的很漂亮的放雞屎的話
一堆沒有國際觀的人很愛講大話
就跟體育政策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h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