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第一次的時候我沒看懂,也可以說沒看清楚,看完後的反應是,"嗄?這樣的喔?是這樣喔?" 不知道是因為那時分心聊MSN沒有專注還是因為電影本身就是這樣。昨天下午不想唸微積分(星期三"早晨"要考AP= =)又看了一次刺青,想把之前沒看懂的搞清楚點,我認為這部片最好一個人看,才能專心,看完後才能思考。它是一部需要去想才能了解才能消化的片子,而不是一看完立刻就跟人討論。就一部劇情片來說它的節奏算快,支節不只有一個,再加上導演的插敘手法,電影走的很快,根本沒有時間去想,只能當個觀眾去感受去看劇情,但導演想講的卻又不只是故事,還有故事外的東西。看了兩次後覺得導演很厲害,他給了這部片子很多空間,也給觀眾很大的空間,看你怎麼去延伸。我覺得能給到這樣空間是很厲害的人才做得到,不是指結局,而是指一部片子。

美術和攝影很棒,真的,尤其是美術。竹子和阿青說故事的花園,那是我很喜歡的場景,從破報上我才知道那是按照畫家盧梭的一幅名叫"夢"的畫打造的,去尋找圖後發現相似度很高,很驚訝,一個室內人造場景能做到這樣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在台灣。小綠的房間也被美術打造的很不同,符合他的虛幻世界,很華麗。攝影師鏡頭戴的很好,尤其是床戲那裡(羞),很細膩,但是真的很害羞阿。(=口=)只是假髮和假手真的如其名(囧rz),可是我覺得這也是沒辦法的,全台灣道具做最厲害的就是全民大悶鍋(真心的),觀眾再挑也沒辦法。

導演說故事的方法很特別,就連插敘都可以插得很跳tone,一時想不起類似手法的電影當例子,也許是我沒看過。她的手法像是在拼拼圖,主線和"現在"是邊,支線和"過去"是裡面,邊不一定要先拼好,也可以和裡頭一塊一塊無邊的拼圖連接起來,有時候"現在"和"過去"明明是同一段卻是打散的,一場床戲分成兩三段也不會銜接不起來。我很喜歡這樣跳tone的方法,就像我超喜歡彭浩翔在公主復仇記裡頭把一個拼圖拼到只差最後一塊再把輪廓全打散重拼一次給你看,那樣很爽很過癮。刺青的架構完整,前因後果要整幅拼圖看完才知道,還看的出來對白有設計過,我喜歡這樣的東西。前面給你個foreshadowing,後面再給你solve,或是安排一個前面聽到一句話覺得刺耳留下印象,後面給你一個呼應,這樣不管是後面看出那個暗示或是猜中暗示都會覺得很爽。好像國外的導演比較會作這種小動作,就像孟克柔在藍色大門中說了一句"我很麻煩的"來拒絕張士豪的邀約,到後面再告訴你她麻煩在哪裡,我喜歡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所以我喜歡彭浩翔。但不得不說故事太多,這是賣點之一,卻也是包袱,顯得主線不夠"重點"。

到現在,看完兩次後我還是不太確定導演在支線的收尾算不算完整。看似不完整又好像不需要再交代太多,警察坦承自己的身分,混混進醫院,弟弟醒過來,好像太鬆,但如果要再交代清楚點好像又會變的不重要,反而多餘。尚未參透...。


p.s. 後天考AP微積分,睡覺去...其實我早不放在心上了XD
只是考試需要充足的睡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h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