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8.03.18

不見新人笑 未聞舊人哭

hoopjunkie

     奧運棒球資格賽的「維新」運動,以及順利拿下奧運參賽權,突如其來讓台灣棒球迷興奮莫名。無巧不巧,在同時間傳出羅興樑、周俊三即將退休消息,兩相對比之下,回憶不由自主重回2001年。

     對棒球來說,那年有陳金鋒和張誌家宣告新時代來臨。對籃球而言,那年是「換血」過後的中華男籃,在大阪東亞運拿下銀牌。兩支球隊,兩項運動,都給予各自的球迷無限希望

     很抱歉,之所以必須重提已經被說爛的2001年換血,因為那是讓籃協不負責任、神來一筆喊出「前進2008北京奧運」口號的緣由。結果,現在棒球隊真的快到北京城去了,籃球隊只能逛逛台北的京華城。

     羅興樑和周俊三,正好是在這波換血中被淘汰的「老將」;當時他們不過三十一、二歲。七年後,他們要退休了,我不知道台灣籃壇要用什麼方式來歡送,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未來大家會如何來詮釋他們的生涯,如何去記住他們。

     從鄭志龍、朱志清開啟,及至「樑三連線」承繼的近代台灣籃球高峰(如果有的話),算是正式要畫下句點了。雖然我從來沒有反對過換血,卻也覺得他們太早被主事者淡忘、放棄。

     這些所謂的老將,後來都曾轉戰中國甲A,表現得有聲有色,為「Made in Taiwan」的球員爭光。返台之後,只要他們想,還是可以打得後輩滿頭包;即使他們未曾料到,依然擁有一卡車死忠的球迷和支持者。

     這些舊人並沒有哭,如果有,他們的哭聲也沒有被聽到。但很奇怪的是,我們彷彿也沒有聽到新人笑。

     2001年東亞運銀牌,竟成為那批當年被譽為未來之星的球員的絕響之作─至少到目前為止。當我見到中華棒球隊小將對「賢拜」的尊敬和學習,似乎也慢慢了解到台灣籃球到底少了什麼。

     那並不是報紙、電視雜誌的讚譽,不是球迷的瘋狂崇拜,不是優於常人的薪資,當然更不是緋聞或社會新聞。那種莫以名之的東西,是一個「傳承」,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不好意思,借用一下台啤的口號─「態度」。

     難道就是這樣的差別嗎?是這樣的差別,使得棒球員希望球迷能將國際賽的熱情,轉化為對中華職棒支持的同時,籃球人卻希望球員們能將SBL的熱情、精彩、投入,往國際賽的方向滲透,讓我們不要成為另一個關起門來自high的菲律賓。

     親眼見證林哲瑄、羅國輝美技與潛力的悸動,七年前,我們也曾有過。有夢確實最美,因為希望為之相隨。但不知為什麼,我們現在好像都變成了熱火迷,季前的高度期待,成為季初的震驚,季中的失望,然後繼續失望,一整個失望。

     我知道陳信安曾經給過我們什麼樣的夢,也知道今年又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陳信安。但我也知道,這批「新血」主宰籃壇後,儘管深信亞洲除了中國,沒有我們無法擊敗的球隊,卻只是一次又一次失望的關掉電視

     很不確定的是,台灣籃球還要卡在這種混沌不明的狀態多久。很確定的是,鄭志龍、羅興樑和周俊三,讓我見證過一個美好的年代,雖然這個年代即將落幕,完全停留在記憶之中。一個原本似乎美好的年代,已經過去大半。七年後,我們又會怎麼樣的談論它呢?

     (籃球文字工作者)



================================================================================

從七歲開始,我就盯著看那時候叫CBA的中華職籃
那時候我怎麼也想不到十年後我會發現,原來對岸的職籃也較CBA
我們的選手甚至跑到對岸去打球,因為台灣沒有球可以打


那年代十個有九個半的籃球迷喜歡宏國象
大家的偶像不外乎鄭志龍 羅興樑 周俊三
阿三哥的神奇控球,阿樑的精準三分,還有籃球博士的爆發力
尤其是阿樑,每次看到他出手我都會期待看到他那標準的姿勢和隨之而來的一聲"咻"
過癮阿! 這真是看球最爽的時刻

阿龍退休好多年了
阿三阿樑今年也要退休
雖然球場上已經很少看到他們的身影
但是聽到他們要退下來真是捨不得

除了捨不得,我也整個很難看好接下來中華男籃代表隊會有什麼樣的成績
我還記得我曾跟著陳信安做著美國夢,跟著他飛
我曾相信陳金鋒可以,陳信安也行!
最後的結果是......
除了陳信安,剩下的人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我連田壘都不想對他多下評論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連瓊斯盃都打的不好看
未來,中華男籃還是只能在瓊斯盃邀請賽裡拿冠亞軍?
還是,他們可以偶爾打個奧運會外賽,再帶球迷high一場?
短時間內,我看,真的很難

阿樑說他以前年輕時一天練投三千顆球
現在的球員,一天泡三小時夜店還差不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h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