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片我難過好久好久

=====================以下內容跟電影沒關係=========================


前兩個星期American Study上到六零年代的民權運動,講到MLK跟RFK被刺殺對社會的衝擊,突然想起好像有這麼一部片於是借回家看
American Study這堂歷史課這學期帶給我很多pain,這堂課就是唸書唸到死之後寫報告寫到虛脫但是受益良多
這堂課上的是1945年後到現代的美國
會選這堂課是因為我一直都很想知道六零年代的故事,好像什麼東西都跟六零年代有關,卻好像什麼都不認識

有人說六零年代,尤其是後期)是一個最棒最美好的年代
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開始挑戰white supremacy(尤其是男人),女人,黑人,同志
搖滾樂的崛起,嘻皮的出現,Drugs突然成為問題
即使是打得很久很爛的越戰都美國人民更靠近,有名的反戰口號Make love, not war從那時開始被人認識
最令人傷心的也發生在六零年代
先是受人愛戴的John F. Kenney被槍殺,Lyndon B. Johnson當選總統後破壞JFK離開越南的計畫讓戰爭越陷越深
越戰美軍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本來看似可以打贏的戰爭最後在七零年代初被迫撤退
1968年人權運動推手Martin Luther King Jr. 被刺殺後沒多久,Robert F. Kennedy這個在當時極為可能成為下一個總統的參議員也被刺殺

Kennedy兄弟是我對六零年代很好奇的原因之一
這兩個人像是政治界的傳奇,但從來都不認識不了解,對我來說他們很神秘
一直到有機會上這堂課才開始認識他們
之前上冷戰時期Manhood的時候終於了解為什麼JFK當時這麼受歡迎,因為他的特質正是美國當時所需要的力量
看這部片我才開始認識RFK
他是第一個關心社會邊緣人的人,他去中國城,去黑人貧民窟,去廢棄礦場關心失業的礦工
他被視為美國的新希望,在美國陷入社會跟戰爭困境的時候他是人民期盼的領導人
除了MLK之外唯一一個可以跨越種族藩籬close the gap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就在他拿下加州黨內初選勝利當晚,在Ambassador Hotel發表演說完後立刻被刺殺
他是那時候的Obama,甚至比Obama還重要

=========================以下內容才跟電影有關===================


這部電影格局很大,二十二個主要的角色從老到少,黑人白人墨西哥人
從上流社會人士,演藝人員,平凡的新婚夫妻,到busboy跟餐廳服務生,甚至是嗑藥的嘻皮
這二十二個人代表了當時的美國人民以及各種社會問題,他們的人生,都在RFK被刺殺的那一刻有了改變
老天,二十二個角色,導演卻很順暢很流利的做轉換連接,環環相扣
看似毫無關係的二十二個人在最後的那場戲同時受到衝擊
導演說他為了籌備這部戲花了五年的時間才開始拍攝
出生在六零年代,他說他五歲的時候握過RFK的手,還記得電視報導RFK過世的消息如何衝擊他家庭
他一直想要拍這部電影,希望讓後來的人認識那個年代,那一年

裡頭的每個角色我都很喜歡,每個人物都很深刻
越看到後面越覺得一開始討人厭的其實沒那麼糟糕,討好的角色也不見得就是正直的人
有退休的飯店工作人員始終無法接受自己退休沒事幹的生活天天回到飯店下西洋棋,還活在過去接待過大人物的燦爛日子
有上流社會人士看似夫妻感情很好,但是老公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是發現自己快要不認識自己的老婆
這對夫妻很妙,老婆為了Kennedy選舉當晚的演說整理了兩箱的衣服跟鞋子到飯店卻發現忘了戴最重要的鞋子
講了老半天,他就是要逛街買東西,老公順著他,卻發現他老婆過著"不是自己"的生活
拼了命讓自己裝扮好看跟流行,打扮要像RFK的老婆或是JFK的老婆,但是他卻始終不是自己
其實他們深愛彼此,只是...也許婚姻生活過久了會開始lose track of each other
有想找尋真愛卻只能當情婦的飯店接線生,有抱怨工作毫無意義的接線生
有看似無情剝削員工的餐廳負責人,一直到後面才知道其實他也有很人性化的一面
有黑人主廚跟墨西哥服務生的互動,彼此的認同與不認同,我很喜歡黑人主廚,一個謙卑的有智慧的人
年紀最小,稱自己為Latino而不是Mexican的Jorse一心想帶父親觀賞現場的道奇棒球比賽,作著他的美國夢
有在飯店負責的造型師跟經理老公之間的關係看似甜蜜彼此都沒煩惱但老公卻有婚外情
有看似華麗負責賺錢的女歌星其實很空洞,很害怕變老沒名氣,連關心他的老公都被他排除在外
有嗑藥後不斷幻想的嘻皮跟向嘻皮買藥的兩個RFK競選團隊負責敲門提醒投票的19歲學生
我很喜歡他們三個角色也很喜歡他們嗑藥那一段,他們選擇用藥物接近上帝,選擇用藥物逃避現實的問題
19歲,他們無知不成熟,談著電影畢業生,害怕戰爭卻隨時會被徵招上最前線打仗
幻想的時候他們脫光了衣服看見戰爭的殘酷,美軍炸彈如何從飛機上丟下去,一個越南聚落瞬間炸毀
諷刺的是深圍RFK競選團隊的基層人員他們沒有盡責的去敲門,清醒後才發現要是RFK沒接受提名離開越戰他們就準備上戰場為國捐軀
有一個年輕的餐廳女服務生從Ohio到California想圓明星夢
有RFK的助手,一黑一白,對黑的那個來說RFK是他對未來唯一的希望---尤其在MLK過世之後
有捷克共合國來的女記者一心想要採訪RFK卻被白助手阻擋在外,因為捷克是社會主義國家,沒有民主制度
這個角色很有意思,他提著在Ambassador Hotel待了好幾天沒吃東西沒有住房,只為了五分鐘的訪問
他堅持捷克是社會主義不是共產,可是他遇見的美國人都分不清兩者有何不同
這是五零年代美國社會對共產恐慌的延伸
有一對當天結婚的夫妻,可是他們結婚的原因不是為了愛不是為了錢,是為了留住一個生命
女生和男生結婚為了不讓這個男生去越南打戰,當時的制度單身男子肯定會上越南前線,已婚男子則是派去德國
在當時的社會因此結婚的人不少,尤其是在越戰後期
沒上戰場的年輕男子想盡辦法讓自己不要入伍,上戰場的男生把家鄉的女孩當他們活下去的唯一目的
高中時候唸過Tim O'brien退伍越南士兵的半自傳小說,他曾經想從Minnesota逃到加拿大
因為唸過Tim O'brien的書比較認識這兩個角色,所以他們是我最喜歡的角色(我沒有偏心)
尤其是女孩說,看到越來越多一袋一袋的男生返回家鄉,他認為一張證書能夠少讓一個男人死在越南很值得
就算不是他夢想中的大婚禮,不是深愛他的新郎,沒有親友的祝福,連新郎都不確定這樣的決定是否正確
他卻深信少讓一個人上戰場非常值得,他們直接反映了Make love, not war
這一段讓我非常感動,他們是越戰最衝擊一代,高中剛畢業什麼都不知道就準備提著槍殺毫無仇恨的人,隨時都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
這些男生真的像女生打過二戰的爸爸所說的一樣是懦夫嗎?
很難說,畢竟我們不是活在那個緊張焦躁不安的恐慌年代
這也是為什麼1967年的電影畢業生大受歡迎,這部片反應了這一代美國人不安的心理層面

導演緩慢但不枯燥還很巧妙的鋪陳,讓這些人物在最後RFK被刺殺那一場戲聚集在一起製造出整部片的高潮
高潮後立刻用畢業生裡頭Simon and Garfunkle的Sound of Silence配樂取代慌亂吵雜的現場
就在那一刻,二十二個角色在這時候連結在一起,美國人對未來的新希望,美國人期盼的美國夢,隨著槍響破碎
導演很細心的安排雖然Kennedy中槍送去醫院,剩下的二十二個角色在混亂以及受傷的場面裡幫助彼此,安慰肉體跟心裡的傷痛
看到這一段我忍不住哭了.........

要是Bob Kennedy沒有被槍殺,要是他成為下一個總統,要是他實現了他競選的諾言,美國會是怎麼樣?
沒有他,美國還是離開了越南,但是打輸了仗
沒有他,黑人跟女人得到了平等的公民權,但爭執隔閡依舊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
沒有他,西方還是贏了冷戰
沒有他,中南美洲人逐漸受到重視
沒有他,世界依然轉動,美國依然茁壯
可是我還是忍不住想問要是那時候Kennedy沒有死,美國會怎樣? 世界會怎樣?
Bob Kennedy又留給了後人什麼?


很好看的一部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h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