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片名叫<窒愛>,好像有那麼一點關聯又沒什麼關聯= ="



學校上週末放Brothers,裡面有我很欣賞的(還沒到很喜歡XD)Natalie Portman跟我很喜歡的Jack Gyllenhaal (我就沒有喜歡Spidy咩)
上映的時候我很想看,但是遇到期末就錯過了


先說金文琳昨天的蠢事:
之前金文琳拿了一張他從雜誌上撕下來的廣告送給我,說我一定會喜歡
一看,是Natalie Portman的廣告
我說: 金文琳,你搞錯了,這是Natlie Portman
他說他知道,我說我喜歡的是Keira Knightley
金文琳堅持他知道,而且他還惱羞地說上面就有打名字他怎麼可能沒看到!

昨天下午他問我主角有誰,我說Natlie Portman,Jack Gyllenhaal,Tobey Mcguire
他回我說會不會是英國腔很難懂
我翻了白眼跟他說,全部都是美國人講什麼英國腔!
金文琳: 可是之前Atonement<贖罪>就講英國腔啊!

Atonement的故事背景真的發生在英國,而且主角是Keira Knightley


Natalie Portman


Keira Knightley



我就知道他搞不清楚!!!!!!!



Anyway...進入正題





本片比預告好看很多,很好看,但是如果抱著看兄弟之間的愛情親情爭奪女人戲碼的人一定大失所望,因為這部片的野心很大,愛情只是這部片的引子,主要的目的其實是要觀眾看清楚戰爭,提醒觀眾戰爭的影響力。觀眾的眼睛離不開螢幕,情緒也被牽著走,場內不時有人隨著劇情放聲大叫,而且大部分都是男生(XD)。正因為眼睛離不開螢幕,編劇很用力的拉扯觀眾的心弦,也很大膽的叫觀眾仔細的看清楚平時被刻意或者是不小心忽略掉的殘酷細節。



我很喜歡這部片的原因是他切入的角度。講戰爭的片很多,這幾年反戰的片子更多。早期的越戰片拍的是穿著綠花花軍服的美國大兵戴著鋼盔穿梭在叢林跟槍林彈雨之間有爆破大場面的。相反的,這部關於美國阿富汗戰爭的片子算起來是小品,直升機掉下來跟把Tobey Maquire救出來的掃射那裡大概就算是最大的場面。然而這部片的重點其實是在於OVERSEA的戰爭對美國HOMELAND的影響,講的是軍人的家庭如何適應親人離開家庭去打仗以及面對親人死在異國連死因都不能確定的呈現。

我突然發現,原來一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真的可以從電影裡看到那個時代的ideology: 五六零年代,反應越戰的片多到爆炸;七八零年代,關於越戰後戰士適應不良的片子也很多;九零年代,怪獸惡魔都是從”自己”的領土裡冒出來;兩千年代前半段,九一一之後,所有的災難片都是”外來”的侵襲;在兩千年代後期,George W. Bush執政後期則是反戰的ideology。這些ideology都是在別的時代不可能出現的!(我果然有在認真上課,雖然老師的奧斯卡賭注都不算數Q_Q)

時間設在2007年,地點是一個美國會下雪的小鎮,很小的小鎮,小到成家的子女與父母住在附近,小到高中的sweet heart結婚生子,小到每一個人都認識每一個人。一對兄弟出生於傳統的美國基督教軍人家庭,吃飯要禱告,父親是越戰退役軍官。哥哥高中是橄欖球隊四分衛畢業後當職業軍人娶了超正的啦啦隊隊員,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孩正準備要去阿富汗服役。弟弟卻是完全相反,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搶銀行蹲苦窯之後剛出獄。

很巧妙的背景設計。2007年是Bush政府執政進入倒數的最後一年,同時也是反對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戰意識的最高峰。地點是一個不具名也認不出來的小鎮,小到Tobey Maguire可以跟他同相又差不多年齡的士兵一起服役,兩人的妻子還都是朋友,這代表著這是很普通的一個美國家庭,會發生在任何一個美國角落的故事。編劇還利用了傳統的美國價值觀念像是宗教跟軍人是保家衛國的英雄甚至四分衛這些非常American的historical variable minimum來增加這個概念。它就是要告訴觀眾,仔細看,這些故事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那個標準的美國男人主角會是你的親人,你的鄰居,你的同學,你的朋友。

第一段的鋪陳還蠻好預料的,之後的劇情反而越來越好看。這片根本就是是一部family melodrama! 年邁的退役父親領回了沒用的小卻失去了他既驕傲又優秀的大兒子,兩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從針鋒相對到漸漸開始認識彼此---父子關係。失去了家庭支柱,一個年輕的母親如何支撐自己又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小孩而兩個小女孩也被迫學著反過來要陪伴母親---母女關係。弟弟在哥哥過世之後想要陪嫂嫂跟兩個姪女度過關卡卻不小心動了心---親情倫理。再到最重要的,士兵們重回國土後對社會的不適應,對家庭的不適應,對世界一切的不信任---社會問題。很簡單的一個家庭包裝了很多值得我們看見也值得深省的問題,事實上,這些角度太intimate反而不常被社會大眾甚至反戰電影注意到,大家常常遺漏了這些角色這些故事,常常忽略一個不在自己國土上的戰爭對國土上的影響。導演利用鏡頭的眼睛逼迫觀眾貼近的直視這些問題。就像預告裡警察隨時都會對持槍又情緒失控的Tobey Maguire開槍,背後的Jack Gyllenhaal對著警察大喊”這是家務事”一樣,這是家務事,是國家裡面的事情,大家應該要看清楚戰爭為上百萬個家庭,為這個國家所帶來的問題。

我最喜歡,也是整部戲的一路邁向高潮,的地方是Tobey Maguire回家之後的故事,劇情像股市跌到谷底瞬間反彈到最高點一樣緊張又精采。Apocalypse Now <現代啟示錄>裡用口述跟象徵性,比較passive的手法講述越戰的士兵無法回歸到原本的生活,但Brothers這部片直接拍給你看,讓你看這個本該為男主角劫後歸來而歡樂的一個大家庭瞬間變成關係緊張像爐上燒開沒人顧的開水,觀眾一直為水滾出來的那個瞬間吸氣緊繃;到底什麼時候會冒出來,到底什麼事情會讓一切爆發。

這部戲的最高潮的confrontation的地方讓我很心碎。一對夫妻,妻子不知道丈夫為了回到他身邊做了什麼決定;丈夫不知道妻子在他離開的期間怎麼獨自扶養兩個小孩,又如何在接到丈夫殉職的消息後收起被打擊的心撐起丈夫留下的家。看過兩人的掙扎之後再看兩個人accuse對方不知道自己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煎熬的時候讓我心都糾了,好難過喔(Q_Q )…為一對已經為國家做出奉獻卻眼睜睜看自己的兒子淪陷的爸媽難過,為被俘虜後一心只想回家的士兵難過,為展現堅強的母親難過,為提供柔軟肩膀也變成熟的弟弟難過,為兩個小女孩重新變了一個人的父親難過。我覺得這就是導演要觀眾去體會的,戰爭拆散的不只是家庭,還是這些人的人生。

看過很多關於士兵post-trauma syndrome的書跟故事,最近看到的是去年Rolling Stone有一篇關於三名士兵回國後社會適應不良沒有受到應有的心理治療所以出現暴力傾向毆打自己的妻子還冷血殺死好幾個人的深入報導。這則報導內容對我來說很震撼,也許這三個士兵在當兵前都不算是行為端正的人,但是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他們的長官居然認為他們剛回來難免不適應而毫不在意。有的 士兵被認定心理有問題被送去治療,但是療程一結束就丟回戰場,接下來又是一次的輪迴。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Brothers裡頭,我有點想問,到底軍隊的體系發生了什麼事情? 國家要這些士兵貢獻出他們身體的時候他們照做了,但是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關心他們了嗎? 除了一些軍人福利之外你為他們做了什麼?國家什麼時候才要承認士兵心理層面出了問題需要接受治療? 國家什麼時候才會發現他們應該停止戰爭才能讓傷口停止流血?

那天晚上我們走出電影院,氣溫在華氏三四十度左右,Coffman後庭水池旁有兩個女孩坐在椅子上,一個哭倒在另外一個肩膀上,也許是他感覺到什麼了吧…Brothers 不像Apocalypse Now有瘋狂的預算跟超級無敵強大的卡司或是霹靂無敵長的製作時間,也沒有華麗的爆破跟刺激的音效設計,但是我覺得這樣貼近生活的小品反而讓(美國)觀眾在情緒上有更大的影響力。
看過電影的隔天是奧斯卡頒獎典禮,Kathryn Bigelow在領導演獎跟最佳年度電影致詞的時候感謝了前線男男女女的士兵,那瞬間我眼眶熱熱的,我想起那些站在十字路口的手上舉著寫了"Bring Our Troop Home"牌子的爸爸媽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h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