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看到這篇不要靠杯我...)



“香港電影已死!”雖然有些危言聳聽,但是周星馳的黃金搭檔、香港電影人李力持,說這話時卻是斬釘截鐵。時值第26屆香港金像獎頒獎前夕,我們又一次發現,參賽片中,香港電影除了杜琪峰靠其個人魅力苦撐危局,更多電影的身份是合拍片。面對眾說紛紜的香港電影,許多香港本土電影人正在“浴血奮戰”,有的已經揮師內地。香港電影正在蛻變,其血統不僅僅來自於明珠之地,在它身上,我們越來越多發現中國內地、甚至好萊塢電影的氣質。也許,這才是香港電影的出路———這也與有香港電影教父之稱的吳思遠的說法一致:“香港電影必須向北看。”

沉浮記

從橫掃東南亞到“沒落”2006

沉浮記:20年前,一部電影一旦打上“香港出品”四個字,就已註定會引起影迷的小範圍狂歡。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頭頂上是“世界第二大電影出口地”的光環,其橫掃東南亞之氣勢讓華人引以為榮。20年可以成就一個好漢,20年同樣可以完成一個好漢向病入膏肓轉變,香港電影工業談不上土崩瓦解,但是內憂外患卻是有目共睹。

用數據說話,香港電影在2006年創造了電影產量和數量的歷史新低,十年滑坡,終於跌入谷底。1997年年產186部,1998年驟減至85部,1999年反彈到169部,但隨後便是一路下坡。2006年,香港僅生產電影51部。

1982年香港本土電影的票房就達到4億港幣,而2006年,加上已不算純正港產片的《墨攻》、《霍元甲》、《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總票房大約3億港幣。其中,華語電影票房前十名當中的前四名都是合拍片,即《霍元甲》、《寶貝計劃》、《墨攻》和《滿城盡帶黃金甲》,而香港電影在本土市場則基本實現了零作為。

記者查詢香港電影票房榜得知,以香港電影人中流砥柱劉偉強為例,今年屢次征戰賀歲檔期的他,其電影票房也呈狂降趨勢,2002年《無間道》拿下5504萬港元的票房而穩坐冠軍位置,2003年《無間道3》票房收到3022萬,還是冠軍,但票房已經縮水。2006年《傷城》僅收1000萬港元,輝煌不復存在。2006年暑期檔,有30余部外語片在港上映,票房過兩億,而同期,僅《龍虎門》、《狗咬狗》等七部港片攻進暑期檔,票房僅4000萬。由此,三年前眾多香港電影人就醞釀起來的“拯救香港電影運動”收效甚微。

備忘錄

香港電影為什麼垮掉

備忘錄:有人說,香港電影曾被稱作奇跡,可要說奇跡,本來就是長不了的。談笑間,昔日繁華成往日舊夢。

香港電影今天的面目全非,其實是20年前埋好了定時炸彈惹的禍,粗製濫造就是其中的導火線。而如今,香港本土電影面臨的更大困境是演員青黃不接。

關於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一直有不少影人在討論。著名導演爾冬升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時至今日,即使香港每年幾十部的產量中,依然有不少電影是粗製濫造。這是對觀眾和電影製作者的傷害,也是它讓香港電影這塊金字招牌越來越褪色。香港本地的市場和外埠市場也被好萊塢搶走,被南韓、泰國超越。而張同祖表示,盜版、網路下載也是香港電影的公開殺手。

第26屆金像獎的提名名單中,內地電影人佔去大半,在最佳新人的提名中,居然有兩個演員還是小孩,另外三位,也並非來自香港本地。而縱覽近年來的香港電影中的演員,男主角基本上都是有著十年以上的演戲經歷的,而如梁朝偉、劉德華等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成名的演員,至今仍是數一數二的主角。這是香港電影的可悲之處,在演員的層次上出現了斷層現象,嚴重青黃不接。而女演員的缺乏也讓香港電影人無可奈何,周迅摘得金像影后就是顯著的標誌。

而香港導演群,也被稱作有新無銳。由於香港少有專門的人才培訓機構,大多新導演只能先進入業內謀生,最終成長起來。已經發生變化的香港電影市場,也讓走這條路的人有些吃力,林子聰、彭浩翔等至今依然是游離在大製作之外。

探出路

香港電影走到三岔口

探索路:香港電影人一直致力於拯救香港電影,為了儘快走出困境,他們沒有停止探索,今天也終於走到了三岔口。

西進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香港電影開始步入低谷,許多電影人都赴好萊塢或內地尋求新的發展。而選擇好萊塢的電影人,也多為香港電影圈的佼佼者。導演群裏,吳宇森的《變臉》和《碟中諜》把他捧到了好萊塢的巔峰。于仁泰1996年闖蕩美國,《鬼娃新娘》、《弗雷迪大戰傑森》大獲成功。元奎去年拍出根據電子遊戲改編的《毀滅還是生存》,在韋恩斯坦公司的強力運作下,影片發行到了將近20 個國家。去年,劉偉強的《無間道》被翻拍成《無間道風雲》並大獲成功,他本人也應邀到好萊塢執導了影片《The Flock》。在演員中,周潤發的《加勒比海盜3》、成龍的《尖峰時刻3》、楊紫瓊的《陽光計劃》,都是“西移”的見證。

留守型:有一部分人因為熱愛電影和熟悉香港而留下來,繼續演繹這塊土地上的故事。杜琪峰為代表人物。他堅持用香港的資金、本土的演員拍電影,也因此迎來自己導演生涯的高峰,《孤男寡女》、《鐘無艷》、《暗戰》、《槍火》等都一路走紅。而近年,杜琪峰又先後拍攝了《黑社會:龍城歲月》和《黑社會:以和為貴》、《放逐》等,維繫著香港電影在外界的影響。而目前,他旗下的“銀河映像”電影製作公司,已成為香港本土電影的重要標誌。

北上型:內地電影市場已經是香港電影人眼中的香餑餑,電影人北上求生存,或者走與內地融合的道路。成龍、劉偉強是傑出代表。兩地優勢資源互補,比如香港盛產“男星”,內地盛產“女星”並有廣闊的拍攝場地。於是,《功夫》中有黃聖依,《門徒》中有張靜初,《傷城》和《投名狀》中有徐靜蕾,《墨攻》中有范冰冰,《寶貝計劃》中有高圓圓。使用內地演員已經成為港片慣例,而很多影片乾脆把外景地放在內地。而雙方的合作也漸漸克服了水土不服。

問未來

合拍片被稱最正確出路

問未來:2006年,香港的華語電影票房前10名中,有7部是跟內地的合拍片,且前4名全部是合拍片。記者採訪了兩位香港電影人,他們無一例外地表示,合拍片是香港電影的唯一齣路。

已經開設電影院、投資拍攝電影的吳思遠表示,香港電影過去的優勢已蕩然無存,從前港產片充滿娛樂性,令香港市場非常穩定,東南亞等地均是香港電影的天下。那時拍一部戲,單在東南亞的市場已收回成本,香港的票房則是“凈賺”。但如今香港電影失去了八成市場。要想扭轉劣勢,香港電影需要“向北看”,與內地大融合。以《功夫》為例,當初該片在香港本土收6000萬,在內地卻有1.5億票房。 “如果單靠本地市場,根本不能維持香港的電影工業發展”。

香港金像獎協會理事陳柏生說,現在的香港電影市場中的華語片,幾乎是合拍片的天下,合拍片是香港電影的明天。香港的電影市場小,且不像十多年前那樣,有著廣泛的東南亞市場,進入內地市場是香港電影必然的選擇,而要進入,就要遵守內地市場的遊戲規則。(記者 唐愛明)

鏈結:

2007年應關注的五部港片

再現東方好萊塢神話,我們期待重逢昨日的夢。2007年,香港電影還在探索中繼續前行,周星馳在行動,吳宇森在行動……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香港電影的時候,我們也為大家挑選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5部香港電影:

《長江七號》:周星馳從來都會給我們驚喜

《赤壁》:吳宇森向好萊塢“重裝上陣”野心之作

《投名狀》: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群星之作

《鐵三角》:杜琪峰、徐克、林嶺東的連龍遊戲

《導火線》:甄子丹的功夫實在了得


=============================================================

我想任何人都知道香港的電影真的快跟台灣差不多了

只是他們的環境比我們好大概一個等級

十年前,港片一年有一兩百部,現在一年只剩下一半

光這樣看就知道他們的未來很有可能就是現在的台灣

說實在,看到香港電影產業這樣沒落我心裡很難過

怎麼說我都是看港片長大的小孩,港片在我成長過程中比好萊塢大戲還重要

很不希望看到香港的電影跟台灣電影一樣逐漸沒落...

會不會幾年後香港的影星也跟韓國影星一樣走上街頭靜坐爭取工作權?

這會是個可怕的畫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h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